今年以來,中央環保督察進駐四川、浙江、山東等各省,再掀環保治理新高潮,農藥行業企業環保壓力持續高位;
今年2月,針對行業產能過剩等問題,國務院通過《農藥管理調理(修訂草案)》,中國農藥行業進入新一輪的洗牌調整期;
近年來,國際巨頭們強強聯合,大量占據世界植保市場份額,中國農藥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面對層層壓力與挑戰,中國農藥行業如何與國際巨頭實現良性競爭?如何在未來發展中把握先機引領行業發展?
四川發布記者近日專訪四川省商會副會長、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理事長、四川省樂山市福華通達農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華,揭秘國內農化龍頭企業之一——四川福華通達的轉型升級之道。
從粗放轉向環??沙掷m
既要能減排還得能盈利
“農藥企業的轉型升級首先是安全環保的問題”,張華說,面對新一輪的環保核查,只有在安全環保上提前做好準備的企業才能夠生存下來,這就需要企業的技術研發不斷進步、設備不斷升級換代,從而帶來產業的升級。
“站在福華的角度就是解決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問題”,他解釋到,福華立足自身資源條件,形成了垂直一體化的產業鏈,并綜合循環經濟模式,將所有的廢棄物進行全循環、全利用,使排放廢棄物減少到最低,真正地實現達標排放。
那么什么樣的環保技術才是可持續的呢?張華認為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他告訴四川發布記者,有的環保技術是高成本、高投入的,而運營成本過高也是不可持續的,這樣的環保技術終將被淘汰。他說:“做好環保的同時不給企業自身增加太多成本,甚至還能給企業帶來盈利,這才是可持續的環保技術。”
比如福華的核心盈利產品——草甘膦,公司將其生產中產生的副產物一部分進行循環利用,另一部分進行深加工,形成新的高附加值產品,從而實現從草甘膦配套原料生產、草甘膦合成到副產物、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
從制造轉向服務
3至5年內將在全國完成轉變雛形
現在中國農藥企業的轉型升級面臨著怎樣新的形勢和挑戰呢?張華表示,目前,中國的原藥企業、制劑企業的品牌建設、渠道建設等是分開的,并沒有進行有效的整合,分工也不明確。這就意味著:“大家都在做一件事,很多企業是在簡單的重復再生產。”
在國家“去產能”整體發展框架下,僵尸企業、不達標企業等逐漸被淘汰,而留存下來的企業卻又面臨著新一輪的競爭,這就要求企業不能只是做簡單的生產制造。他說:“以前的轉型是依托環保、安全壓力帶來的制造業的轉型升級?,F在的轉型是制造業如何提高到從制造商變成服務商的一個轉型過程。”
“依托制造向服務轉型是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張華說,現代互聯網技術也將為農藥行業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各種各樣的電商物流、金融互聯網的出現勢必會影響整個產業鏈,特別會影響到渠道端的變化。
“屆時,很多中間商會消失,更多專業的團隊會應運而生。而我們則需要思考如何為農民提供差異化、定制化的服務,教會他們如何更好地使用農藥產品。”
那么制造商應該如何向服務商轉型呢?張華給出了答案:“往服務端去做,重在研發,尤其注重應用端研發。”舉個例子,這個邏輯簡單說來就是要將企業所生產的原藥變成各種各樣能夠服務于不同作物、不同農戶的產品,然后通過互聯網金融和物聯網等手段快捷地提供給農民使用。比如要開發出專門的APP,或提供更便捷的界面,使農民感受到產品帶來的好處。他說,專門走電商模式是走不通的,未來必須要走互聯網金融模式。
這個轉型又將發生在什么時候呢?張華認為,依托制造向服務轉型是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將來全世界(農化行業)的大趨勢。他說:“從全社會看,在中國乃至全世界范圍,3-5年時間內就將完成一個轉變的雛形。”
從分散轉向整合
推動中國農化巨人的誕生
四川是一個草甘膦生產的大省,也匯聚了一些大型農藥化工企業,如何使這些企業在行業領域做大做強?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詞“整合”。
“整合是必經之路,大公司都在整合”,張華說,福華的農藥銷售已經連續幾年在全國排名前三,草甘膦的出口量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三,而福華目前仍舊在考慮整合,以進一步壯大實力。
他解釋到,“整合”可以是整合產業鏈的上游、下游,也可以是同行業內的整合。在同行業整合里,不僅僅涉及在草甘膦上(的整合),也可以是在農藥的互補性上,品種的大小、品種的噸位上,渠道端上的整合,而且大家都可以整合。
他認為,這個整合應將發起一輪新的高潮,并且目前已經在國內形成了大趨勢。整合背后的愿景是什么呢?他說,在中國農藥關鍵的未來3到5年里,通過整合并購等方式,首先把中國的企業做好做強,再立足中國走向世界,進一步發起對世界農化行業的整合,彼時才能真正出現中國農化的巨人,才真正走向國際化。
“這是單打獨斗還是共同進步的問題”,張華告訴四川發布記者,博弈是公開的,不是由哪一家企業掌握什么秘密武器。在農化行業,大家只有共同抱團發展,做好分工,相互之間傳授經驗、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相互抵消負能量,相互補充進步才是共贏。